8月8日,由物聯網智庫主辦的首屆“摯物·AIoT產業領袖峰會”于北京正式召開。本屆峰會匯集近千名AIoT從業者和數十位行業知名專家、學者、大咖,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、中國信通院副院長余曉暉等業內專家,阿里巴巴、華為、新華三等國內物聯網平臺巨頭,亞信集團、中移物聯等通信界企業。另外會上,物聯網智庫推出了全新子品牌——“摯物”,并成立“摯物·AIoT產業研究院”。
|
本次峰會立足未來,以AIOT為主角,復盤AIoT落地成果和現狀,探索AIoT未來賦能潛能。AIoT作為2019的開年熱詞,已然備受矚目。但是物聯網依舊存在著發展成本過高、缺乏良性循環的商業模式等諸多問題。本次峰會專家、學者、行業踐行者將會從智聯網現狀、解決路徑以及模式探索等方面展開討論。
5G、物理網、智聯網為何都繞不開“邊緣計算”?
自1999年物聯網的概念被提出,直至2016年物聯網才迎來爆發。據相關機構統計,2016年全球可連接設備數量增長31%,這意味著物聯網設備中產生的數據量將會以指數級增長。隨著5G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推動,“智聯網”概念應運而生。眾所周知,智聯網將會驅動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升級,但物聯網還未正是興起,智聯網還要等多久?
弄清楚智聯網還有多久的路之前,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它與5G、AI和物聯網的關系。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“智聯網時代背景下的產業升級”的主題演講中講到:“5G引領了IOT標準的演進,而智聯網是融合了AI技術的物聯網,其更加關注新的IOT的應用形態,更加強調的是物聯網的后端處理和應用。”
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
2019年是智聯網在各個工業領域進行試驗落地的關鍵一年,智聯網的呼聲也愈來愈高。然而,智聯網的應用落地還存在著很多阻礙。鄔賀銓針對這一問題表達了他的觀點:“未來AIoT的發展,仍然需要標準化推動,企業間合作提升兼容性,需要威脅情報共享,增強安全保障能力。”
智聯網的發展前路漫漫,5G發展助推智聯網向前發展。鄔賀銓指出:“5G的增強移動帶寬、高可靠、低時延和廣覆蓋與邊緣計算結合,使得AI與物理網融為一體。”在智聯網的發展歷程中,5G網絡可以新增eMTC和mMC的窄帶物聯網標準,使得大企業能夠使用承載在公共通信網上的專用物聯網。
企業專用物理網的發展,使得邊緣計算成為當下最熱門的技術之一。鄔賀銓在演講中講到:“為適應工業傳感器、視頻業務、VR/AR與車聯網及遠程醫療等的低時延要求,需將這些業務的存儲和內容分發下沉到邊緣計算來處理。利用邊緣計算可以過濾和壓縮數據,節省核心網資源,成本僅為單獨使用云計算的39%。”
5G、物聯網、智聯網均離不開邊緣計算,由此可見邊緣計算的市場前景廣闊。據IDC預測,未來將有超過50%的數據在邊緣側處理,到2020年邊緣計算的支出將占物聯網基礎設施總支出的18%。邊緣計算無疑成為了物理網時代下的新寵。但是,今年智聯網的話題日囂塵上,物聯網和智聯網發展卻不及預期,究竟為何?
5G+IOT+AI驅動行業數字化變革
5G進入商用元年,AI得到長足的發展,物聯網在數年的積累中正在迎來發展的“新拐點”,逐步邁向AIOT方向發展。AI能夠幫助物聯網提升價值,物聯網想進入智聯網新時代依然困難重重。華為物聯網平臺總經理王強表示:“當下,面向AIoT-ICT的基礎設施供應商和各行業龍頭正面臨三大挑戰,即聯接挑戰、行業數字化挑戰和AI挑戰。”
華為物聯網平臺總經理王強
為了解決三大挑戰,華為采取逐個擊破的方式,發揮5G、IOT、AI三大技術優勢,從而驅動行業數字化變革,最終形成商業閉環。王強在演講中講到:“5G網絡可以實現數據采集高并發上行,高可靠、低時延控制下行;物聯網作為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橋梁能夠連接行業多維度數據;最終通過人工智能深入到各行各業進行形成商業價值閉環。”
找到解決路徑,下一步需要做的便是做大聯接,使能安全可信的萬物互聯。根據Gartner預測,未來5-10年物聯網將會進入一個應用爆發期,邊緣計算也將進一步滲透到各類定制硬件中。華為憑借自己在智能芯片、邊緣計算、云服務的優勢,致力于打造全棧、全場景的物聯網服務。
在演講中王強列舉了華為在智能交通上的情況:“將交通與智聯網相結合共同打造智慧交通就是要做到減事故,少擁堵。在高速公路場景中,華為可以做到10大事故場景預警;在城市交通場景,可以做到18個場景、路口等待時間降低17.7%。”
華為以行踐言,目前,華為AIoT戰略已經在城市、園區、交通、車聯網、物流、電力等8大行業的200+個項目中進行了探索,在三大場景(海量重復、專家經驗、多域協同)將AIoT與行業智慧相結合,實現效率提升、專業傳承和突破極限,致力于做行業智能化升級的新引擎,幫助萬科、DHL、延崇高速、深圳交警、PSA、東風,國家電網等企業進行AIoT開發應用落地。
物聯網的破局之路,尋找合適商業模式
智聯網能夠促進智能系統相互連接,勢必會助推著行業應用和技術產業化的快速崛起。在眾多行業中,大家紛紛看好制造領域。阿里云智聯網首席科學家丁險峰在“智聯網驅動數字化變革”的主題演講前便拋出這樣一個問題:“你相信工業物聯網的商業模式能夠在未來創造萬億級的企業嗎?”由此可見,尋找適合工業物聯網的商業模式成為第一要務。
阿里云智聯網首席科學家丁險峰
現如今,我國正處于從“制造大國”向“制造強國”、“中國制造”向“中國創造”轉變的關鍵時期。但是,我國制造行業存在著高端裝備水平較低,工業軟件發展緩慢和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。對于制造業的企業來說,也在面臨著生產成本不斷上升,供應鏈協同低效的瓶頸。丁險峰表示:“基于這樣的大背景。亟需加速數字化進程,推進智能制造落地速度,全面優化制造業。”
尋找合適的落地場景是每項新技術必須要經歷的過程,智聯網的最佳落地場景究竟在哪?亞信集團董事長田溯寧認為:“智聯網會激發新場景的出現,在我們向往5G帶來的萬物互聯的新世界的時候,不斷探索業務模式最為重要。”
亞信集團董事長田溯寧
物聯網的破局之路究竟在哪?解決傳統行業成為最佳出路。鐳場景實驗室創始人暨CEO武軍是致力于成為物聯網場景的定義者和實踐者,在其演講中,提到了一個有趣的場景:“中國每年有8000萬頭仔豬在出生72小時內死亡,其中母豬誤壓致死是一個主要原因,人工解救措施將會變得越來越昂貴,物聯網的接入有望解決8000萬頭仔豬。”
金亞東創立的萬智生科技關注的領域則更加細分,他在演講中表示:“中國2億家庭用氣,4億家庭用水,3億工業用電節點,而對于70%的用戶日常實際消費情況,我們一無所知;公用水/氣行業依然靠人工抄表或者預存解決收費問題,卻對于高達4-5%的行業氣損和15%以上的水損一籌莫展。我們只做一件小事:將存量表具無損低成本快速升級為大數據來源。”
5G時代的來臨,無疑將物聯網推向了高潮。市場研究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,2019年全球AIOT市場規模為51億美金,到2024年,這一數字將增長至162億美元,復合年增長率為26%。面對智聯網發展進程中的諸多挑戰,促進數據與管理的融合將是面向挑戰的關鍵。未來,各項技術不斷迭代升級,商業模式日漸成型,AIOT新時代便不會遙遠。
(來源:億歐網)